從2010年元旦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概念規劃和咨詢競賽到現在,前海開發開放已過去4個年頭。迴首4年時光,深圳以及廣東的居民已經熟知這個被稱為“珠三角曼哈頓”的地方。不僅如此,與前海類似的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等試驗區也都陸續起步,將成為未來廣東改革乃至中國改革的著力點。此外,上海自貿區也異軍突起,成為在國家話語下,最常和前海進行對比的地區。
  在深圳和廣東之外,前海樹立了怎樣的形象?獲得了怎樣的評價?在深圳本地媒體的密集報道外,深圳地區以外的“外媒”,尤其是香港媒體、中央媒體等對於前海都有著怎樣的描述和評價?我們搜集和整理了近3年來與前海有關的“外媒”的報道,試圖從另一角度來觀察前海。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曲廣寧 實習生 吳新芬
  策劃/統籌:江強 楊磊
  前海發展前兩年
  鮮有“外媒”關註
  前海誕生並開始建設可追溯到2010年1月,前海啟動地區概念規劃及咨詢競賽,彼時,只有深圳本地的多家媒體從規劃途徑瞭解到前海的雛形。而到2010年8月26日,國務院原則同意《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並要求廣東和深圳利用前海粵港合作平臺,建成粵港現代服務業創新合作示範區。
  而從概念規划到國家層面批覆以及其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前海的進展更多體現在深圳市政府與香港以及國家層面各部委、廣東省政府等單位的積極推介和政策制定等方面。期間,前海的土地上依然是一片荒蕪,除了深圳本地媒體,外界媒體對於前海的報道也多體現在動態消息上面,並未有太多評價。
  2012年6月27日,國務院正式批覆《關於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開發開放的有關政策》,前海開始越來越多地進入到國家媒體和其他省市媒體的視野。當時,國務院的批覆中支持前海金融創新系列政策,包括支持前海構建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試驗區、支持設立在前海的銀行機構發放境外項目人民幣貸款、支持設立前海股權投資母基金、支持在CEPA框架下適當降低香港金融企業在前海設立機構和開展金融業務的準入條件。
  前海獲批後,也有一些外媒第一時間給予了報道,英國《金融時報》在2012年6月29日以《中國將創建貨幣特區》為題報道了前海的獲批,報道中分析認為,從解除資本管制的角度看前海先行先試的重要性,其意義可以媲美中國開放初期的深圳。而同期美國《華爾街日報》也在報道中,將前海獲批的八項政策解讀成人民幣自由兌換將在深圳前海試點。
  2012年6月29日,新華網報道,國務院將在前海實行比經濟特區更加特殊的先行先試政策,政策內容涉及金融、財稅、法制、人才、教育醫療以及電信等六大領域。而香港各界人士多對前海新政表示歡迎。該報道中香港浸會大學商學院院長張仁良表示,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但近年來遇到很多限制,急需拓展新的發展空間,而前海開發正逢其時,為香港服務業拓展內地發展空間提供了重要的平臺。中國銀行(香港)經濟研究處主管謝國樑則表示,前海可成為香港人民幣業務離岸市場與內地在岸市場的連接點。
  2012年7月3日的《東方早報》則引述專家的觀點認為,前海作為整個國家在現代服務業先行先試的區域,它應該在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方面走在前面,其先行先試還會為整個中國經濟提供更多國際化的交易模式,以便中國金融全局性、系統性的改革找到更符合國際慣例的市場化路徑。
  《中國青年報》也在同期刊發報道稱,同樣為扶持現代服務業發展、打造物流金融中心,深圳前海的政策卻優於當時的上海。該報道認為,前海的優惠政策除了體現在稅收方面,還體現在金融方面。
  2012年7月11日的參考消息則表示,前海先行先試政策中最受矚目的當屬跨境雙向貸款,其是資本項目開放、人民幣國際化向前推進的又一標誌,而專家則提醒,人民幣國際化不應操之過急。
  總書記考察後報道升溫
  前海金融創新寄予厚望
  2012年12月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考察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後,境內外媒體對於前海的報道進入一波高潮。
  2012年12月27日,《華爾街日報》報道了“央行批准深圳前海試行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其認為,此舉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新里程碑。儘管該項目目前還處於試點性質,實施範圍也非常有限,但如果加以擴展,則最終將有助於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與中國大陸金融系統的整合。
  2013年1月29日新華社發文認為,深圳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啟動成人民幣“走出去”新動力。該報道中表示,前海人民幣跨境貸款業務啟動,是繼2010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允許部分境外機構進入境內銀行間債市以及2011年12月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試點“開閘”後,境外人民幣迴流的又一新渠道。至此,隨著人民幣資本項下可兌換的演進,債券、股票、貸款三大通道已經全部打開。而深圳則是這一業務開放的最直接受益者。
  2013年1月3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以“前海對港先行先試,‘特區中的特區’金融創新”為題對前海進行報道,報道稱,全球金融界都在關註前海,而香港將近水樓臺先得月。報道認為,從當年1月前海首批跨境人民幣貸款項目簽約後,港股方面的銀行金融股領漲大市,前海“先行先試”的意味相當濃厚,而政策鼓勵各種金融機構在前海設點,設立面向全國和全球的管理、運營中心,市場影響也不容小覷。該報道中認為,“支持前海構建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實驗區”,既可以理解為是金融產品及其服務的創新,也可以理解為金融制度的創新,而前海作為整個國家在現代服務業先行先試的區域,應在這些方面走在前面。
  第二天,《人民日報》則發文《深圳前海,特在哪裡》。該報道指出,2010年前前海正如當年的蛇口小漁村,寂寂無名,而如今,前海是改革開放新地標。該文認為,前海之特,首先是其獨特區位優勢,也源於其所處的特定歷史節點。彼時,深圳一面是“特區不特”的壓力,一面是產業轉型的緊迫,深圳希望將深港合作的重點從製造業轉移到服務業。此外,前海之特還有三點:第一是特在政策,前海推出比國際先進地區通行政策更優惠的稅收政策以吸引高端企業和人才;第二是特在“精品”,前海將重點扶持金融、現代物流、信息產業的重大平臺和重點項目建設,構建服務業集聚的產業體系,“只精準定位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並體現在高端發展上”;第三則是特在“未來”,前海未來最大的貢獻,可能還是制度的創新。這包括金融制度,還涉及土地改革、法定機構改革、法治改革以及廉政機構改革。
  2013年12月12日的《中國青年報》則報道,深圳前海正打造深港青年“夢工廠”。該報道認為,前海將設深港青年創業“夢工廠”,而其可以為香港及內地青年提供一個環境優良、配套完善、支援服務、激發創意的創業實踐基地,還可以為香港與內地,以及亞太地區創業青年提供一個互動交流、拓展創新機遇的發展平臺。
  上海自貿區聯動前海
  兩者被稱苗圃和盆景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貿易區正式掛牌成立。而自貿區出爐後,其也成為媒體最常拿來和深圳前海作為對比的對象。同時,隨著前海的建設逐漸進入正軌,香港媒體也越來越多地開始關註前海和上海自貿區。
  2013年9月30日香港《東方日報》報道表示,上海自貿區正倒逼深圳前海發力追趕。報道中認為,上海自由貿易區蓄勢待發,更明言會用兩至三年時間完成改革試驗;而反觀掛牌至今有兩年多時間的深圳前海,則未見取得重大突破。
  同日,香港《太陽報》的報道則引用一名消息人士認為,上海自貿區對金融業來說肯定會比前海更具吸引力,主要是因為大家相信上海能得到比前海多得多的高層支持和廣得多的政策覆蓋,但前海的影響力僅限於與香港相關的企業。
  2014年1月10日出版的《經濟觀察報》表示,相對於此前國務院對於前海實行比“經濟特區”更加特殊的先行先試政策的表態,坊間似乎更多把註意力放到了前海和上海自貿區政策傾斜度的比較上,而忽視了兩者本來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市場規律自身的作用。
  2014年4月份,《第一財經日報》則援引前海咨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的話表示,香港還沒有認識到前海的重要性,前海在構建中國金融創新區方面要有一個清晰的思路,使人一想到前海就能想到金融創新,尤其在互聯網金融發展方面,前海可以率先聚集一批業態,進行創新試驗,積累監管經驗;而香港則需要明白,光靠自己很難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深港聯合優勢互補才可能建成國際金融中心。
  2014年6月2日出版的《瞭望東方周刊》將前海和上海自貿區的不同定位比喻為苗圃和盆景。其中,前海新區作為金融開放試驗示範窗口,在某些優惠政策上具有先行先試的優勢。而上海自貿區的金融領域開放創新則要求建立適合的外匯管理體制,促進跨境融資便利化,逐步試點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可自由兌換,打造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瞭望東方周刊》認為,前海作為珠三角“曼哈頓”將成為提升港深大都市圈國際地位的催化劑,而上海自貿區則是國家戰略,從一開始就強調可複製可推廣,它的設立,旨在建立試驗田,試點經濟、政治和社會等諸領域改革,積累經驗,推廣全國。
  2014年6月27日《證券時報》報道,前海合作區與上海自貿區主要有四點不同:其中,上海自貿區側重探索如何參與新一輪的經貿規則的競爭,而前海則是在構建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方面先行探索或者努力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此外,前海著眼於構建一個大市場、小政府,著眼於有效實現區域自理,從傳統的強勢政府驅動為主轉向政府與市場雙方良性互動為主,而上海自貿區是基於一種行政區加傳統級別劃分的特殊監管區。
  發展進入第五年被譽“造夢工廠”
  進入2014年,各大媒體對於前海的關註也不再僅限於政策創新和與自貿區的比較中,更多媒體已經關註到前海已經發展起來的細分行業。《經濟參考報》在6月報道,深圳前海將依托深港兩大世界級港口群和機場群這一區位優勢,打造世界級的跨境電子商務展示中心、交易中心、信息中心、結算中心。
  同樣,6月的《證券時報》也關註到前海融資租賃行業的發展,預計香港融資租賃行業的經驗將能為前海租賃企業所用。7月,新華網報道深圳前海創新發展互聯網金融,出現企業以票據融資的方式幫助銀行和小微企業之間建立融資平臺的“深圳前海模式”。
  國際媒體也在深圳前海發展的第5個年頭對其給出了“中國夢的造夢工廠”的評價。4月8日,《紐約時報》中文網發文《深圳前海要做中國夢的造夢工廠?》。該文認為,前海到目前仍是尚未開發的大片泥濘土地,而官員則暢想這裡在6年後成為與華爾街、倫敦金融城和香港中環比肩而立的國際化金融中心,而忽略了華爾街等地並非是通過政府指令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如何溫和地放鬆政府對金融體系的掌控,這是一個大膽的藍圖,但至少到目前為止,它還僅僅是紙上談兵”。該文認為,中國改革的至關重要部分就是減少政府對貨幣的掌控,而前海被希望能在這一進程中擔當起重要角色。
  此外,該文還認為,在前海發生的改革正在低調地展開,深圳拍出了幾塊地,數家銀行開設辦事機構,但還沒有多少外國投資者在前海做出大筆投資,除了紐約世貿中心新樓開發商美國兆華斯坦地產公司等投資者開始將目光投向前海。文中,兆華斯坦首席執行官馬蒂·伯格表示相信前海將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商業中心。  (原標題:“外媒”眼中的前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w38jwqh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